中國歷代“冠”與“冕”發展簡介
“冠”“冕”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冠的使用一直延續到中國封建時代的結束,其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冠式,其中皇帝重臣朝會或祭祀時所戴之冠又稱為“冕”。
商代,男子頭上就已經出現了冠。但通常僅僅覆蓋一部分頭頂,更多是一種禮儀上的要求。所謂“二十而冠”指的就是男子年及二十即行冠禮,表示正式成人。
漢代以前,只有士大夫才有資格著冠,普通平民則使用一塊布包住發髻,稱為幘(zé)巾。東漢末年至兩晉南北朝時期,風尚為之一變,文人士大夫也以著巾為尚。北宋大文豪蘇軾《赤壁懷古》中形容諸葛亮“羽扇綸巾”其實就是那個時代風尚的一種體現。
進入唐代,幞(fú)頭普遍流行,成為官員的標準頭飾。幞頭源自民間的包頭布,實際上是一種用黑色紗羅制作的軟帽。幞頭在額前打有兩結,在腦后也有兩腳。唐時,幞頭兩腳自然下垂,稱軟腳幞頭。
宋代時,兩腳平伸,稱展腳幞頭。同時,幞頭結構也經改良,不再需要捆扎而脫放自如。因為幞頭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,故又稱“烏紗帽”。
明代,漢冠再度流行,但樣式已有很多變化。
清代統治者為滿族,滿族服飾成為主流,體現在冠制上就是用頂子代替了各種漢冠。